欢迎访问云开·全站appkaiyun
发布时间:2024-08-22 点此:1272次
两篇简短的新闻文章
总体看法
在《再见,不列颠尼亚》一文中,作者没有写回归仪式有多么隆重,也没有写人们庆祝回归的激动心情,而是选择了一个独特的视角,把最后一任港督乘坐英国皇家游艇撤离香港的事件放在历史背景中,从而凸显了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
在《奥斯维辛没有消息》一文中,作者通过介绍一些背景资料,描述了奥斯维辛集中营的采访过程,介绍了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恐怖历史。在看似平静的叙事中,这篇文章表达了对德国纳粹残酷暴行的沉重控诉和对自由和平的向往。同时也提醒人们不要忘记历史的教训。
文本探索
1.《再见,不列颠尼亚》这个标题有何深刻含义?
提示:片名有两层含义:(1)查尔斯王子与最后一任香港总督彭定康出席完回归仪式后,登上英国皇家邮轮“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消失在浩瀚的南海夜色中。这是现实场景。(2)“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象征着英国在香港殖民统治的结束,中华民族一段耻辱终于被洗刷一空。
2.为什么英国的告别仪式被称为“日落仪式”?
Tips:(1)英国的告别仪式是在下午六点十五分举行,正好是日落时分;(2)英国曾经占领过非常多的殖民地,被称为“日不落帝国”,意思是太阳永远照耀着它的领土。香港作为东方最后的英国殖民地,于1997年脱离英国统治回归祖国,可以说英国殖民统治的太阳已经落在中国香港这片土地上。因此,英国的告别仪式被称为“日落仪式”。
3、如何理解“大英帝国从海洋里来又到海洋里去”的含义?
提示:大英帝国从海上乘船登陆香港,开始了长达156年的殖民统治;1997年7月1日凌晨,香港顺利回归祖国,出席仪式的英国官员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消失在南海茫茫的夜色中。这是现实的场景,也浓缩了香港百年历史的沧桑,暗含着历史与现实的反差。
4.《再见,不列颠尼亚》一文中,现实场景和背景素材是如何有机地结合到一起的?
Tips:实景是文章的主体内容,也是文章的提纲,引入的每一个背景材料都对应一个实景,并通过一些关键词串联起来。比如彭定康离开总督府时,就引入了一些关于总督府历史的背景材料;而降旗仪式则让人想起了156年前英国殖民者踏足香港时的第一次升旗仪式。自然的衔接让这些背景材料看起来并不杂乱,它们被实景串联起来,与之融为一体。此外,背景材料的引入也让实景有了历史的纵深感,让人更能体会到仪式本身的真实内涵。
5、“对另一些人来说,德军撤退时炸毁的布热津卡毒气室和焚尸炉的废墟上,雏菊盛开,这一事实将永远萦绕在他们的心头。”这句话中,如何理解“雏菊盛开”这个细节?
提示:一边是毒气室、焚尸炉,一边是生机勃勃的生命,这两件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样的场景确实让人难以忘怀。或许这是一种讽刺,无论纳粹的刑罚多么残酷,都无法阻止生命的进步;或许这是一种控诉,生命的绽放才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事。
6、《奥斯维辛没有消息》中有很多否定句,应该如何理解?
提示:本文采用了一系列否定句,这些否定句像一根线一样把整篇文章串起来,使文章风格统一,向读者展现了奥斯维辛这个被纳粹颠覆的世界。每一句话都有深刻的内涵,值得细细品味。比如标题就是一个典型的否定句,类似的句子在文章中出现了两次:一次是在介绍背景材料之后,作者说“今天,奥斯维辛已经没有什么新闻可以报道了”。这句话承上启下。一方面,奥斯维辛太出名了,人们对它了解得很多,确实没有什么新闻可以报道;另一方面,即使没有新闻,作者还是要写,因为他感到“一种必须写的使命感”。第二次是结尾“奥斯维辛已经没有什么新消息可以报道了”。除了呼应前面的文字,也凸显了文章的主题。意思是说奥斯维辛已经没有什么新鲜事了,每一个参观者看到的都是一样的东西,都有一样的感受,那就是震惊,甚至是窒息。这是我看到这些遗迹时的感觉。如果我看到那些真实的场景,我会是什么感觉?文字看似平静,却深刻揭露了纳粹的罪行。
共10页,当前第3页123
两篇简短的新闻文章
第四单元
单元学习指南
美国著名记者、专栏作家詹姆斯·雷斯顿曾说过:“19世纪是小说家的时代,20世纪是记者的时代。”这句话虽然有些夸张,但确实道出了新闻的重要性。尤其是21世纪,社会进入信息时代,人们每天都接触到大量的信息,而其中一个重要的渠道就是各种媒体的新闻报道。因此,新闻对于人们来说意义重大:本单元研究的是新闻与报告文学,所选作品均为这两个体裁的典范之作。
广义的新闻包括新闻、来信、特写、调查报道、新闻评论等,是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常见的报道体裁。狭义的新闻则专指新闻。这里我们主要讨论新闻。新闻是对近期发生的、具有社会意义、引起公众兴趣的事实的简要报道。因此,真实性、时效性、字数少、篇幅短小成为新闻的基本特征。
一则新闻的五要素是标题、导语、正文、背景和结尾。标题和导语是新闻的核心。标题是新闻的眼睛,表明标题具有向读者推荐的功能,必须简明扼要地概括新闻内容,帮助读者了解报道的事实。导语是一则新闻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要简明扼要地、生动形象地表达新闻中最重要的、新鲜的事实和思想。
写新闻时,需要想象并回答读者提出的问题。这些问题构成了新闻的五个要素,即:何时、何地、谁、什么、为什么。有些人还增加了一个要素:如何。在五个 W 和一个 H 中,最重要的是什么和谁。
本单元的两篇文本《再见,不列颠尼亚》和《奥斯维辛没有消息》都是新闻类的。在学习这两篇文本时,要注意整体把握,特别是在《再见,不列颠尼亚》中,作者没有写回归仪式有多么隆重,也没有写人们庆祝回归有多么激动,而是选择了一个独特的视角,把最后一任香港总督乘坐英国皇家游艇撤离香港的事件放在历史背景中,从而凸显了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奥斯维辛没有消息》则是通过介绍一些背景资料和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恐怖历史,将作者的个人情感融入作者和其他参观者对参观奥斯维辛的感受中。
《包工头》是一部报告文学。报告文学是介于新闻与文学之间的一种文体,用书面手段及时报道现实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的真人真事。之所以叫“报告文学”,是因为在题材上它必须选取真人真事,快速、及时地反映生活;之所以叫“文学”,是因为在表现手法上它必须用科学的表现手法,生动地再现生活。真实性和科学性是报告文学的两大特点。
在研究《包工头》一文时,要注意文章是围绕包工头一天的活动展开的,以包工制度的形成、发展和走向为副线,这种安排在结构上井然有序,在内容上有机衔接,不仅展现了包工头一天的悲惨生活,而且揭示了造成包工头悲剧命运的复杂背景,从而深化了主题。
《太空之旅》是一篇报道。报道是一种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现手段的新闻体裁,及时、具体、生动地报道具有新闻价值的人物或事件。它除了真实、及时外,其主要特点是生动性,可以借用描写、抒情、比喻、象征等文学手段,而不像新闻以平淡叙述为主,追求语言简洁明快;二是完整性,即它的材料比新闻全面、丰富,容量比新闻厚实、充足;三是评论性,评论性尤为重要:新闻足以代表事实说话,作者除了评论新闻外,一般不允许发表直接的评论;报道要求在报道人物或事件的同时,能流露出记者的感情和倾向。
共10页,当前第11页
两篇简短的新闻文章
《太空之旅》着眼于历史的高度,通过讲述近半个世纪一代代航天人的艰苦奋斗和我们飞向太空的梦想背后的艰难历程,表达了全国人民欢庆“神舟五号”载着我国自己的航天员进入太空这一重要时刻的喜悦与自豪。必须看到,这次成功发射是中国航天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而这意义的背后是中国国力的体现和科技水平的提升。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新闻学课程有如下要求:
1.养成阅读新闻的习惯,关注国内外重大事件和社会生活,能迅速、准确地捕捉基本信息,并对所涉及的事件和观点作出自己的判断。
2.阅读新闻、信函(包括专题文章、报告文学等),了解其社会功能、体裁特征和构成要素,掌握其语言特点。
3.广泛收集信息,根据表达需要和体裁要求对信息进行验证、筛选、提炼,尝试撰写新闻报道。
第 10 课 两篇简短的新闻文章
在学习的海洋上扬帆
真正的记者应该从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挑出那些可以称为“新闻”的东西,呈现给读者,留给历史去吧。他下基层、访集市、走一条路、讲一件事、读一本书,总能发现点什么、报道点什么。世界上任何新的变化都逃不过他的眼睛。这就是一个称职的优秀记者。让我们在《再见,不列颠尼亚》和《奥斯维辛没有消息》中体会到那些可以称为“新闻”的东西吧。
单词积累
庄严的旗杆
枪管(gǎn)停(bó)
湖泊(pō)引人注目(zhǔ)
明亮(mèi)优美(suō)
噩梦纳粹
凋(diāo)谢(dǎo)
互相掩护、互相衬托。
换旗: 更换旗帜。
秘密:隐藏而不暴露。
窒息:呼吸受阻或停止。
相关链接
1. 香港:变革之旅
香港包括香港岛、九龙和新界,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1842年迫使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永久割让香港岛。1856年,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英国迫使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永久割让九龙半岛尖端。 1898年,英国利用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的机会,迫使清政府签订了《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行租借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北的大片土地和附近200多个岛屿(后统称“新界”),租期99年,于1996年6月30日到期。中国人民历来反对上述不平等条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政府的一贯立场是:香港是中国领土,中国不承认帝国主义强加的三个不平等条约,主张在适当的时候通过谈判解决这一问题,在未得到解决之前,暂时维持现状。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人民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祖国统一、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三大任务而奋斗。邓小平提出按照“一家两制”解决台湾、香港问题的设想。同时kai云体育app官方下载kaiyun官网登录,随着1997年的临近,英方不断试探中方对解决香港问题的立场和态度。在这种情况下,解决香港问题的时机已经成熟。
2. 奥斯维辛集中营:人间地狱
据史料记载,二战期间,纳粹疯狂屠杀了近600万犹太人。这个数字相当于当时欧洲犹太人总数的一半。1942年,纳粹制定了灭绝犹太人的“最终解决方案”云开全站app网页版官方入口,欧洲大陆出现了1000多座集中营。仅在波兰,纳粹就建立了6座死亡集中营,其中最大的一座是位于波兰南部边境的奥斯维辛集中营。1944年底,德军在东线节节败退。1945年1月,苏联红军逼近奥斯维辛。纳粹试图销毁一切种族灭绝的证据。他们不仅焚烧档案和文件,拆除毒气室,还强迫集中营里的6万名囚犯徒步迁往德国。1945年1月27日,奥斯维辛集中营出现了苏联军队。他们看到的是7000多名奄奄一息的幸存者,和一堆堆没有及时焚烧的尸体。
共10页,当前第212页